
《中国电力报》:数字书写责任——华能集团勇于担当努力奉献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中国电力报》3月2日讯(记者 王勃)“13千瓦时”,这是一家大型发电央企去年的成绩单:截至2011年底,中国华能集团企业国内发电量5925亿千瓦时,占全国13%。国人每用100千瓦时电,就有华能13千瓦时。
还有一个数字———5.5亿。
这是华能对外披露的“十一五”期间履行社会责任的资金额,两个数字背后一个谁也无法忽略的事实是:过去几年,尽管国家几次上调上网电价,但电煤价格的节节攀升依然让发电企业苦不堪言。
那么,“13千瓦时”与5.5亿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在经营压力与社会责任的选择中,华能怎样保持自身的快速发展?
“13千瓦时”的考量
进入2月中旬,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嗅出了春天的气息,而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夜间的气温还保持在零下25摄氏度以下,低温寒潮、抗冰雪依然是百姓讨论最频繁的词汇。
负责呼伦贝尔地区供热的是华能呼伦贝尔企业下辖的几家热电厂,对于他们来说,严寒,伴随的公众压力成为一场输不起的持久战。2011年春节过后,全国很多地区都遇到持续的电力短缺,不断攀升的电煤价格使发电企业陷入大面积亏损的窘境。
一边是冰冷的冬天,一边是热电厂连年亏损的现实,在这场“战严寒、保供热”的战役中,无论经营压力多大,华能没有一家电厂少发一千瓦时电、少供一吉焦热。
有学者认为,央企的本质地位决定了社会责任是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理性。这一点不仅明显区别于西方企业,也使公众对其责任的希望值更高。在华能,自企业成立伊始,这种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就已烙印在每一名员工心中,南方冰灾、汶川地震、西南旱灾……都可以见到华能的标志。
华能集团总经理曹培玺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一张图,那是华能发展历史的柱形图,可以清晰看出华能的成长:成立之初装机容量仅有111万千瓦,发电量不到全国的1%,到2011年,发电装机1.25亿千瓦,发电资产遍布四大洲7个国家,位列全球第二、亚洲第一,中国人每使用100千瓦时的电中,就有华能发出的13千瓦时电。
“13千瓦时”成为一个标尺,衡量着华能的央企责任。
2006年以来,华能集团相继制定《关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导意见》、《关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和《履行社会责任行动指引》等一系列文件,并陆续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贵州等地区成立分支机构,把扶贫、对口支援与华能的投资开发进行统筹规划,以期达到地方与企业的双赢。仅在“十一五”期间,华能用于无偿援助的资金就高达5.5亿元。
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主任乔治科尔为此专门致信华能集团,对华能在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工作表达了敬意。
1亿元的福祉
2月20日,汽车行驶在澜沧江中游的岸边,两旁逶迤秀丽的风光被飞转的车轮迅速甩到脑后。记者注意到,汽车行驶的这条路是标准的二级公路,河岸葱郁的花草也明显有人工栽种的痕迹。为了防止山羊啃噬,个别路段甚至搭起了防护栏。
这条公路由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企业投资建设。按照计划,投资62亿元的沿江公路全长464千米,连接迪庆、怒江、大理3个州。目前,已经建成282千米,被当地人称为致富路。
旧州,一个与滇缅公路一起留在国人记忆中的古老小镇。60多年前,山高谷深的地理条件阻挡了日本侵略者,但闭塞的交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致命障碍。当地老乡告诉记者,以前,从这里到附近的下关市,早上7时坐上长途车,下午1时才能到。遇到雨天,路上塌方,就只有连人带车堵在路上了。2007年,华能在这里建设了功果桥水电站,小镇的名字改成了功果桥镇,与名字一同发生变化的是库区的移民新生活。
事实上,电站给功果桥镇带来的变化,仅仅是澜沧江水电开发的一个缩影。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企业董事长王永祥告诉记者:“澜沧江是我国唯一由一家企业全流域开发的大河,华能自从启动澜沧江项目后,就把带动地方经济和环境保护纳入到了整体的投资规划中。仅2000年到2011年年底,就已经累计完成投资880亿元。该企业不仅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核心企业,也推动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拉动地方公路、桥梁、通信、集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006年12月,为了支撑云南省新农村建设,华能启动了澜沧江“百千万工程”,在教育、医疗、就业、人畜饮水、村容村貌改造等方面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截至2011年年底,已经投入资金7200多万元,受惠范围达8个州23个县(市)。目前,新一轮澜沧江“百千万工程”已经启动,5年内预计投资超过1亿元,造福当地百姓。
在水电开发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便是环保问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绿色的澜沧江,华能对环保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为了使水库蓄水后水温变化不影响鱼类繁殖,糯扎渡水电站在世界上首创了分层取水法;为了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他们在库区建立珍稀植物园和动物拯救站;为了保护土著鱼类,华能出资与云南省渔业研究院建立了3所鱼类增殖站;为了稳定航运,将橄榄坝电站的开发目标改建成反调节水库;为了保护洄游鱼类通道,该企业放弃勐松电站暂不开发……
这些为保护环境不计成本的努力,换来了澜沧江下游国家的肯定。2010年6月,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首席实行官杰瑞米•博德赴梯级电站考察后曾公开向媒体表示:湄公河下游国家在水电开发建设中,不仅可以借鉴西方各国的做法,更应该借鉴中国经验。
35%的期许
事实上,华能近几年一直在发展清洁能源上潜心耕耘,在此前召开的2012年华能集团工作会上,嗅觉灵敏的媒体已经捕捉到华能排兵布阵的战略意图。据曹培玺透露,2011年,华能集团明显加快了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开发步伐,在东北、江苏、内蒙古等地进行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布局,低碳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到32%,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作为一家以发电为主的能源集团,华能还试图以科技创新继续领跑行业的节能减排。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短期内稳定或者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技术方案,在国际能源领域,该技术也仅仅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在这个技术金字塔尖的领域,华能先后在北京热电厂和上海石洞口二厂建成了我国第一套3000吨/年及全球最大的12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捕集二氧化碳纯度可达到99.5%,经过精处理后可达到食品级要求。
此外,国内第一个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具有我国自主常识产权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项目等诸多领跑行业的科技攻关项目都诞生在华能,为华能的转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技术支撑。
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华能集团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领跑行业。其中,供电煤耗达到318.68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克/千瓦时左右。曹培玺说,华能集团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平均供电煤耗要降至314克/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30%左右,而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要上升到35%左右。
还有一个数字———5.5亿。
这是华能对外披露的“十一五”期间履行社会责任的资金额,两个数字背后一个谁也无法忽略的事实是:过去几年,尽管国家几次上调上网电价,但电煤价格的节节攀升依然让发电企业苦不堪言。
那么,“13千瓦时”与5.5亿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在经营压力与社会责任的选择中,华能怎样保持自身的快速发展?
“13千瓦时”的考量
进入2月中旬,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嗅出了春天的气息,而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夜间的气温还保持在零下25摄氏度以下,低温寒潮、抗冰雪依然是百姓讨论最频繁的词汇。
负责呼伦贝尔地区供热的是华能呼伦贝尔企业下辖的几家热电厂,对于他们来说,严寒,伴随的公众压力成为一场输不起的持久战。2011年春节过后,全国很多地区都遇到持续的电力短缺,不断攀升的电煤价格使发电企业陷入大面积亏损的窘境。
一边是冰冷的冬天,一边是热电厂连年亏损的现实,在这场“战严寒、保供热”的战役中,无论经营压力多大,华能没有一家电厂少发一千瓦时电、少供一吉焦热。
有学者认为,央企的本质地位决定了社会责任是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理性。这一点不仅明显区别于西方企业,也使公众对其责任的希望值更高。在华能,自企业成立伊始,这种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就已烙印在每一名员工心中,南方冰灾、汶川地震、西南旱灾……都可以见到华能的标志。
华能集团总经理曹培玺告诉记者,他非常喜欢一张图,那是华能发展历史的柱形图,可以清晰看出华能的成长:成立之初装机容量仅有111万千瓦,发电量不到全国的1%,到2011年,发电装机1.25亿千瓦,发电资产遍布四大洲7个国家,位列全球第二、亚洲第一,中国人每使用100千瓦时的电中,就有华能发出的13千瓦时电。
“13千瓦时”成为一个标尺,衡量着华能的央企责任。
2006年以来,华能集团相继制定《关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导意见》、《关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意见》和《履行社会责任行动指引》等一系列文件,并陆续在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四川、贵州等地区成立分支机构,把扶贫、对口支援与华能的投资开发进行统筹规划,以期达到地方与企业的双赢。仅在“十一五”期间,华能用于无偿援助的资金就高达5.5亿元。
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主任乔治科尔为此专门致信华能集团,对华能在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工作表达了敬意。
1亿元的福祉
2月20日,汽车行驶在澜沧江中游的岸边,两旁逶迤秀丽的风光被飞转的车轮迅速甩到脑后。记者注意到,汽车行驶的这条路是标准的二级公路,河岸葱郁的花草也明显有人工栽种的痕迹。为了防止山羊啃噬,个别路段甚至搭起了防护栏。
这条公路由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企业投资建设。按照计划,投资62亿元的沿江公路全长464千米,连接迪庆、怒江、大理3个州。目前,已经建成282千米,被当地人称为致富路。
旧州,一个与滇缅公路一起留在国人记忆中的古老小镇。60多年前,山高谷深的地理条件阻挡了日本侵略者,但闭塞的交通也成为经济发展的致命障碍。当地老乡告诉记者,以前,从这里到附近的下关市,早上7时坐上长途车,下午1时才能到。遇到雨天,路上塌方,就只有连人带车堵在路上了。2007年,华能在这里建设了功果桥水电站,小镇的名字改成了功果桥镇,与名字一同发生变化的是库区的移民新生活。
事实上,电站给功果桥镇带来的变化,仅仅是澜沧江水电开发的一个缩影。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企业董事长王永祥告诉记者:“澜沧江是我国唯一由一家企业全流域开发的大河,华能自从启动澜沧江项目后,就把带动地方经济和环境保护纳入到了整体的投资规划中。仅2000年到2011年年底,就已经累计完成投资880亿元。该企业不仅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核心企业,也推动了当地的城镇化进程,拉动地方公路、桥梁、通信、集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006年12月,为了支撑云南省新农村建设,华能启动了澜沧江“百千万工程”,在教育、医疗、就业、人畜饮水、村容村貌改造等方面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截至2011年年底,已经投入资金7200多万元,受惠范围达8个州23个县(市)。目前,新一轮澜沧江“百千万工程”已经启动,5年内预计投资超过1亿元,造福当地百姓。
在水电开发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便是环保问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绿色的澜沧江,华能对环保的投入更是不遗余力。为了使水库蓄水后水温变化不影响鱼类繁殖,糯扎渡水电站在世界上首创了分层取水法;为了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他们在库区建立珍稀植物园和动物拯救站;为了保护土著鱼类,华能出资与云南省渔业研究院建立了3所鱼类增殖站;为了稳定航运,将橄榄坝电站的开发目标改建成反调节水库;为了保护洄游鱼类通道,该企业放弃勐松电站暂不开发……
这些为保护环境不计成本的努力,换来了澜沧江下游国家的肯定。2010年6月,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首席实行官杰瑞米•博德赴梯级电站考察后曾公开向媒体表示:湄公河下游国家在水电开发建设中,不仅可以借鉴西方各国的做法,更应该借鉴中国经验。
35%的期许
事实上,华能近几年一直在发展清洁能源上潜心耕耘,在此前召开的2012年华能集团工作会上,嗅觉灵敏的媒体已经捕捉到华能排兵布阵的战略意图。据曹培玺透露,2011年,华能集团明显加快了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的开发步伐,在东北、江苏、内蒙古等地进行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布局,低碳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到32%,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作为一家以发电为主的能源集团,华能还试图以科技创新继续领跑行业的节能减排。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短期内稳定或者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技术方案,在国际能源领域,该技术也仅仅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在这个技术金字塔尖的领域,华能先后在北京热电厂和上海石洞口二厂建成了我国第一套3000吨/年及全球最大的12万吨/年的二氧化碳捕集项目,捕集二氧化碳纯度可达到99.5%,经过精处理后可达到食品级要求。
此外,国内第一个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具有我国自主常识产权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项目等诸多领跑行业的科技攻关项目都诞生在华能,为华能的转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技术支撑。
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华能集团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继续领跑行业。其中,供电煤耗达到318.68克/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克/千瓦时左右。曹培玺说,华能集团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平均供电煤耗要降至314克/千瓦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30%左右,而清洁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要上升到35%左右。
行业相关链接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
环境保护部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能源局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国家核安全局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电力资讯网
中国核工业集团
国家电网企业
中国南方电网企业
中国大唐集团企业
中国华电集团企业
中国国电集团企业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企业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企业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企业
中国海运集团总企业
华润集团有限企业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企业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企业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企业
中国葛洲坝集团企业
中国发电企业信息网
国家电力信息网
国家电力资讯网
"未来电力"企业联盟
中国电力网
荷兰皇家壳牌石油企业...
英国石油企业(BP)
意昂集团(E.ON)
通用电气企业(GENERAL...
意大利国家电力企业(ENEL)
法国电力企业(?LECTRICIT...
莱茵集团(RWE)
东京电力企业(TOKYO...
韩国电力企业(KOREA...

华能微信公众号

华能微博
COPYRIGHT ? 1977-2016 BY 澳博集团官网娱乐-澳博集团网站欢迎访问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6号 邮编:100031